Archive for 5 十二月, 2010

湊佳苗的文學書寫

在對「告白」龐大的的愛意與信任之下,
我連翻都還沒翻,就買了湊佳苗的新書「贖罪」,
利用昨天等SL的空檔,在摩斯把它看完了。

亂入摩斯的大阪燒米堡(我忘了全名)
我覺得不難吃耶,特別是加Wasabi口味,
帶點嗆的還蠻來勁,不過醬汁不足是缺點。

我必須說看完「贖罪」的我,很是失望

湊佳苗或許必須轉變文體與結構,
才有機會再創作品的高峰,
否則都只是朝自己的老路走。

而我對於「贖罪」最大的不滿,
倒不是因為它的文體結構重複無新意,
而是我覺得整個作品都過激了,
如果說告白最後的大爆炸是整本書唯一的偏鋒,
那「贖罪」就是從頭到尾都在走偏鋒。

另外最大的問題,就是motif的執行,
特別在這個點上湊佳苗完全沒有做到,
比如說我在看『贖罪 Atonement』這部電影時,
真的會深刻感受到女主角一輩子都在贖罪的可悲心態,
可是在湊佳苗這本書中,無論是四個小孩vs.死者媽媽,
兩邊各自的贖罪對我來說都是噱頭(話題性)>感同身受的情緒。

加上本來湊佳苗的文體形式就是一種「超脫傳統敘事概念的取巧」,
這點對我這種超愛吃形式梗的讀者/觀眾來說,當然就是有效的往上加分;
可是當你連故事都在取巧,用極為誇張的段落/下場,
去強調一個「咒怨」(終極的懲罰)對當事人造成的影響,
真的到頭來就會讓人覺得整本書只不過在以形服人,
打不進讀者真正的內心。

放寬一點來講,其實「贖罪」還是不難看的,
因為故事有它百轉千迴的精采,跟滿足你對他人不幸的偷窺慾;
但介紹文宣上郝譽翔講的太超過(XD),
我覺得這個作品人物的心境刻畫都是假的,
都只是服膺於作者想要把事件誇張化的工具。

回到我極愛的「告白」,那這本書究竟又贏在什麼地方呢?

嚴格來講,這本書其實沒有他真正了不起的意義或內涵,
所以我對「告白」只是滿足於看完後覺得怎麼這麼精采,
因為第一章《神職者》就讓我著迷於第一主述的長篇自白,
看似龐大無章卻又字字有力的闡述內容,
以及她接下來所作所為與自己身份的反差(諷),
所以當她說出牛奶滴了AIDS血液這件事之後,
讀者緊繃的情緒就會伴隨著故事中學生的反應一樣,一起爆發了。

這是我對於非傳統形式的迷戀。

但湊佳苗之後確實有把每個情緒都寫到位,
特別是B男母與子的兩大章,都實在精采的受不了,
我會看著跟著一起噁心、發抖、害怕,
甚至開始懷疑老師的做法是不是太過分,
(而我向來是個暴力以牙還牙者:p)
這種寫到連讀者跟著一起感受的技巧,
正是這次「贖罪」最缺乏的,
它從頭到尾都只是讓我冷眼看著事件怎麼演變,
大家的下場還能慘到什麼地方去。

可是可是,我真正愛「告白」的地方,
也是電影我覺得唯一沒拍到(好)的地方,
就是A男與班長之間的相濡以沫,
這是我覺得這本小說最動人的光芒。

在電影裡到頭來很清楚的告訴了你,這些都是假的,
至少從班長這個方向是這樣,
可是小說沒有,小說真的有種這世界毀滅了….
只剩這兩個人可以靠在一起互相取暖,無以名狀的的憂鬱,
他們可能都只是在(出於理性的)各自利用,
卻也有可能出於感性的某時刻氾濫了情緒,
至少至少,那個被全班同學霸凌強逼著的吻,
是我今年看過最美麗也最無情的。

所以,小說要好看,寫進人心才是最重要的,
它會讓你連帶產生反應,或哭、或笑、或反省、或自憐,
甚至讓你看了心情不好想自殺都行,
這樣才是文字成功的地方,
如果只是冷靜的看完,充其量只是厲害。

「告白」比起來,就是比厲害再多一點點,
但在我心中終究是不敵「惡人」的,
我上面說的就是兩者間的最大差別。

 


然後原來湊佳苗長這樣:p

發表迴響